近日,北京市通州區科學技術委員會表彰2024年度科技創新人才。中國建技狄彥強團隊榮獲“通州區科技創新人才優秀科技創新團隊”稱號,蔣方新、劉壽松榮獲“通州區科技創新人才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這是中國建技首獲通州區科技創新人才稱號,是對中國建技人才隊伍建設和科研創新成績的肯定。
2024年修訂發布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支持辦法》明確了要加強科技創新人才培養。2024年度北京市通州區科技創新人才資助項目通過選拔,評出10個優秀科技創新團隊、30名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
綠色低碳數據中心創新團隊
團隊帶頭人
狄彥強,博士,博導,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教育部長江學者(校企聯聘),昆侖英才領軍人才,弘深杰出學者,現任中國建技副總經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研院專業副總工、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研院首批“百人計劃”入選者,“十三五”及“十四五”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負責人。兼任北京市工程勘察設計協會副會長,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村鎮人居環境專委會主任委員等。
長期從事建筑節能與現代能源、綠色建筑與生態城區等方面的科技研發、標準編制、工程設計咨詢工作。主持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際基金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及課題20余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完成了20余項生態城區規劃及節能降碳咨詢項目;作為設計總負責人,先后主持完成了辦公、商業、醫院、數據中心等暖通空調設計50余項;主持完成區域能源站、地源熱泵、太陽能供熱、清潔取暖等高效供能設計30余項;作為項目負責人,先后完成了70余項綠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全過程咨詢、認證工程。
近5年,獲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國工程建設標準科技創新獎一等獎、中國產學研合作創新獎(個人)等省部級、行業一級學會科技獎勵7項,5項排名第1。獲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北京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一等獎等全國、省部級優秀工程獎勵15項,11項排名第1。
科技創新人才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
蔣方新?
蔣方新,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院碩士研究生行業導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第三屆青年科技委員會委員、中國建筑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第三屆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分會理事。蔣方新長期從事新型預應力材料的研發、標準編制及相關設計和技術推廣應用工作。
作為負責人和參與人共計承擔或參與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住建部研發項目、中國建研院科研青金及青年基金項目等15項;主參編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及企業標準共計15部;取得國家授權專利15項;發表SCI、EI、中文核心等高水平論文20余篇。
獲得2021年度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三等獎、2023年度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24年河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2024年度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青年創新獎等省部級及學協會各類科技獎10項。
蔣方新帶領團隊成功研發大直徑緩粘結預應力材料、濕氣型緩粘結預應力材料、高粘抗滲緩粘結預應力材料、緩粘結預應力錨桿及超高強預應力材料,并成功開發配套錨具及張拉機具設備等。所研發新型預應力材料形成了完備的技術體系,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相關產品取得北京市新技術新產品認證。
科技創新人才杰出青年科技工作者
劉壽松
劉壽松,正高級工程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節能協會公共機構節能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后勤協會建設與修繕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
他長期從事綠色低碳建筑節能、可再生能源及復合能源應用、能源資源統計分析、海綿城市、智能建造等領域的規劃設計、技術咨詢、科研標準等工作。作為子課題負責人和課題研究骨干,完成國家和省部級課題10項;主參編國標2項,地標及團標等規范標準15項;出版著作4部;授權專利7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相關成果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華夏建設科技二等獎1項和省級優秀工程勘察獎、優秀城鄉規劃獎、學協會科技進步獎等10項。
劉壽松帶領團隊成功研發了重慶市公共機構能源監管與運維評估大數據智慧平臺、基于BIM的智慧工地管理平臺、重慶市三峽庫區重點引調水項目智慧管理平臺、非常規水源凈化制備飲用水智能監測與管理平臺。研究成果全方位提升從政府側到項目端的建設管理水平,有效推動建筑和水利工程建設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其中引調水項目智慧管理平臺在2022年智博會上圓滿展示,推廣了產品技術宣傳,加強了“一帶一路”央企品牌建設。
中國建技將繼續踐行“領先”文化,堅定不移實施科技引領和人才強企戰略,持續構建各專業人才“蓄水池”,助力打造集團公司原創技術“策源地”,真正做到“建證卓越,技領未來”,不斷推進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
?
(供稿:余晶、趙晨、吳亮、張秋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