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地點:河南省商丘市
規劃總面積:10平方公里
項目概述:
商丘南部安置區位于規劃建設中的南部新城,總建筑面積約250萬平方米、計劃安置4.6萬人。為構建現代 “社區生活圈”、打造南部新城宜居典范,我們從上位規劃住區結構的問題研究開始。
亮點及價值:
本規劃運用“社區生活圈”的理念,提出了“社區-鄰里”兩級空間結構,按照5-10分鐘步行控制距離,將新城規劃為五個社區和若干鄰里。開放的社區和封閉的鄰里滿足了居住公共性與私密性的平衡需求。
以 “機動性城市”理論為基礎,依據上位規劃道路機動車交通強度的特征,將南部新城城市道路劃分為交通性、生活性和慢行道三種類型。交通性道路嚴格控制沿街商業的開發,社區商業及配套網點鼓勵沿生活性道路和慢行道布局,不同交通類型呈現了不同的道路空間形態。
采用社區級公共中心、鄰里級公共中心和社區商業多層次類級系統,設施之間規劃連續步行網絡,滿足連貫性和便捷性的要求。
將生活超市、文化娛樂、全民健身、社區醫療、老年照料、九年制學校、社區公園、幼兒園和管理服務等社區類級的公共設施相對集中或鄰近布局,實現了便利化使用和規?;洜I的雙重目標。規劃同時兼顧設施抗擾和共享平衡的問題:醫療、養老相互結合,教學設施相對獨立,學校操場臨近社區公園和文體中心布置,方便對外開放和聯動使用。
將鄰里公園、物業管理、家政服務和便利店等設施作為鄰里類級的主要公共配套內容,按照使用和管理的要求進行合理布局。鄰里公園包含觀演小廣場、兒童樂園、老年樂園和健身場地四項功能,每一鄰里配置一個公園。家政服務網點、便利店等與慢行道或城市支路結合布局,方便鄰里社區共享使用。
將鄰里用地作為物業封閉的最佳規模,平均尺度250mX250m,保證周邊道路的開放和暢通,實現社區的開放性。鄰里用圍欄分隔為內外“雙層結構”,內區為全步行居住環境,外層為停車區,地上地下交通流線統一管理,地面車位與社會停車共享使用。
依靠電子識別技術,采用主、次、輔多入口系統實現便利出行,開設垃圾、服務專用出口滿足日常運輸和應急需要。
主入口實行人車分流組織,設置集散廣場、景觀標識和中心花園。精細化布局門房、快遞箱、水吧、共享單車與快遞車輛停放專區,形成功能強大的新型住區入口服務系統。
利用宅前消防登高場地規劃打球、健走、騎行和兒童照料等內容,將宅前空間作為單元住戶的交往活力場所。活動場地外擴,結合綠化布置休閑座椅、花池廊架和文化藝術裝置,合理布局自行車棚、信報箱、垃圾收集箱和配電室等項設施。單元樓門設置入口標識和門禁,居民活動也能對樓宇安全發揮良好的監控作用。
安置區以鄰里為單位規劃地下空間,布置汽車庫、設備用房、自行車庫和家庭保管倉,每一鄰里一般配置兩組車庫。地上地下交通實行一體化規劃,兩組車庫之間采用通道相連,保證地下車庫對接城市道路有多向出入選擇,方便出行,并能避免居民車輛對城市道路的壓力過于集中。
按照道路—商業聯控規劃的原則,社區商業集中布置于生活性道路,與社區中心一起構成社區公共活力帶。
統一規劃人行步道、商業休閑廣場、街具標識、公共藝術、停車場和共享單車停放處,統籌策劃商業業態組合。
商業建筑分段布局,街道、鄰里綠化內外滲透,為社區構筑了輪廓起伏、變化豐富的活力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