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地點:鄂爾多斯東勝區
總占地面積:約7100平方米
總建筑面積:約5225平方米
項目概述:
鄂爾多斯東勝區清真寺位于城市主干道東南,周邊空間空曠開闊,是一個宗教建筑是鄂爾多斯地區唯一的伊斯蘭教活動場所, 見證著鄂爾多斯地區穆斯林生活的變遷和為了追求安拉的喜悅,認主獨一、拜主獨一的堅實信仰。工程項目于2009年8月1日開工, 20012年12月1日竣工投入使用。
鄂爾多斯市東勝清真寺是一座美觀大方、現代化、信息化的伊斯蘭風格建筑工程。整座清真寺沿中軸線左右對稱,這一點又很大程度上承襲了中國傳統建筑理念;隆起的穹頂表現出蒙古和阿拉伯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同時外觀與裝飾又和現代形式相結合,集眾多建筑藝術為一體,成為伊斯蘭文化包容并蓄的一個縮影。
項目總占地面積71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225平方米,總綠化面積1000平方米,建筑物總高33米,總長127.70米,總寬80.8米。建筑物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地下一層,地上三層,局部四層,均為框架剪力墻結構。
項目亮點及價值:
1.利用坡地自然環境,營造項目崇高感和神圣感
在鄂爾多斯市南環路與團結路交叉口的東南角,有一處小土坡,與城市道路平均高差約2.9m,最大高差約4.5m(相對城市中心線高程)。根據清真寺的布局需求,利用坡地的自然環境,為建筑營造一種集中向上的“崇高感”和“神圣感”,是本項目規劃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2.建筑永遠朝向麥加的方向
根據伊斯蘭教義和傳統,清真寺的要素 【“米哈拉布(凹壁)”、“齊布拉墻”、“禮拜殿”、“庭院”、“環廊”,以及“宣禮塔”】,永遠需要朝向麥加方向。在遵循這個傳統的同時,承啟前面的規劃思路后,建筑形體和外部環境,也發生了一些有趣的變化:在建筑的北側和東側,分別與環境形成一些缺角;利用這些缺角和地形設置臺階,又可形成多個層級的平臺,而每層平臺根據需求不同,又可布置各種與空間相適應的建筑功能。(例如,內庭院的主要出入口,就可以與東側和北側的地形結合)這種互為邏輯的關聯性,正是建筑設計的有趣之處。
3.逐層退臺的采光窗,自然光束變化中引入精神空間
沿西北角三段式大臺階而上,可到達清真寺最重要部分的禮拜殿,也是建筑設計的“點睛”之筆:禮拜殿和穹頂的設計,運用了同構原理,將伊斯蘭紋樣進行分解、變化后,生成新的幾何形體,每一層退臺與建筑形體旋轉相結合,產生更多、更豐富的三角形平面組合,利用這些組合,為禮拜殿上空設計了“逐層退臺”的三角形采光窗。給禮拜殿帶來了豐富的自然光源。同時,一天內的光束變化,也將人引向一個深邃的、神圣的、崇高的精神空間。
4.雙層環廊、拱形門柱,彰顯13世紀建筑風格
與禮拜殿相連的雙層環廊設計,通過一系列的拱形門柱,將庭院緊密環抱。門柱的拱形在延續13-15世紀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又加以了創新,門拱如扭曲的柳葉,形成自然曲面,朝向庭院。潔白的環廊與麻石地面,所構成的機理對比,給人以莊嚴、樸實的印象。37m高的宣禮塔同樣采用運用了同構原理,將鋼結構三棱柱體以幾何關系層層遞減,塔頂的寶瓶和月牙形裝飾物,與禮拜殿穹頂上的標志遙相呼應,構成伊斯蘭教"彎月涵星"象征。